
是否学会笼内训练后就不再有这种因为焦虑而吠叫的行为问题吗?答案是~对的,狗狗不再因为不适应运输笼而吠叫哀号。
笼内训练
许多拟人化观念的饲主最容易忽略到笼内训练的重要性,因为拟人化观念,导致舍不得狗狗住笼子,却忽略了狗狗其实真正需要的安全感。因为跨物种与天性的不同,造成它心性不安、焦虑,所以会有常态的啃咬、破坏与吠叫来宣泄压力。
在此再解释一次,狗狗是穴居的动物,有其领域性,因此具有防御心,会防御外来者接近。原始的狗在本能上会挖洞筑窝,这个窝只容的下自己而已,如果空间再大,就有可能被侵略。反而小小的穴居空间给它们一个非常私密的避风港,使狗狗的身理与心灵得到安定,也就是安全感。
当狗狗的身理与心灵得到安定,就不会焦虑、恐惧,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也得到更多的安逸自在与幸福快乐。
一开始就没让狗狗学习笼内训练,日后万一产生了行为问题,主人想纠正时,早已为时已晚,因为关笼就成了处罚,狗狗为了解脱,只好更尽情的吠叫,主人头痛,只好完成它的心愿,让它继续出来捣蛋。如此的循环,狗狗只会更变本加厉,年纪愈大,个性愈固执,愈难矫正。
至于如何建立狗狗的独处模式,在平常生活中,除了加强服从训练外,再以围片、栅栏或笼子来管理狗狗,使狗狗有一个安定身心的窝,这样对狗狗未来的训练会更有帮助。

错误的方法
对于一进笼内就开始吠叫的狗狗,大多数人的做法就是听从狗狗的指令「放它出来」或是大声责骂,其实都是错误的方法,此做法只会助长它在笼内更努力的吠叫,只要一吠叫就能出来、一吠叫就会受到关注,因此笼内吠叫行为更加剧烈。
那吠叫时,是否完全不理会它呢?狗狗的吠叫或任何行为问题产生都会有原因,若平时不吠叫,却在这时候吠叫,那就必须先了解它是否有其他需求,如果狗狗只是单纯不想待在笼内,那就必须做笼内训练啰!
当狗狗在笼内持续吠叫时,也许会有停下来不叫了的时候,当下它应该是叫累了,或是放弃了出来的念头,但狗狗并没有因此喜欢被关笼子。
在教育各位饲主前,必须让大家知道,千万不可以让狗狗认为进狗笼是一种处罚,如此以来,它才能安心的待在里面。
很多饲主会在狗狗不听话或吵闹时,将它关进狗笼里。一旦让狗狗觉得进狗笼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时,它就不会想要进去了。
笼内训练的正确方法:
1、在事前准备好的狗笼里,放置狗狗喜爱的食物或玩具。
2、以牵绳引导狗狗到笼子前,配合手势与下达(进去)的指令。
3、不可用手推它,让它主动踏进笼子里。
4、让狗狗产生『进狗笼就会有好事发生(食物或玩具)』的想法,就渐渐不会排斥主动进狗笼了。
5、一直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狗狗习惯之后再把笼子的门关上,此项训练就算完成啰!

笼内训练对狗狗在医疗方面的重要性
当狗狗因为生病而住院时,吊着点滴、插着鼻管、打着镇定剂或输送着氧气时,你的狗狗真的可以乖乖在医院的笼内不吵闹吗?会不会因为没做过笼内训练,而在医院的笼子里焦躁不安,一直扯掉身上的插管或点滴,你与医生也无奈,因此影响了救护的品质,也增加了死亡的机率。
因为没做笼内训练,分离焦虑的后果,不但影响了其他住院狗的安宁,也因为病犬过于激动而无法得到该有的治疗效果。
笼内训练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在特定的情况下保护爱犬、永远以狗狗的健康为前提,而不是为了平常去限制它、剥夺它的自由。
当面对医疗重症时,除了医护人员认真的照护外,饲主与狗狗的『人犬关系』也是一种问题。
如果饲主可以了解、认同笼内训练的重要性,让狗狗能获得更好、更安心的休养环境,医生将可以更有效率的协助狗狗恢复健康。
是否每只狗狗都要做笼内训练呢?千万不要忽略了笼内训练的必要性,笼内训练的目的在于让狗狗习惯在必要的时候能安心的待在笼内,而不是为了平常去限制它、剥夺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