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化不足的攻击行为
意指因猫咪在社会化期间对环境的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社会化期间是决定幼猫性格的限定期间,通常发生在猫咪出生后的第2到第7周。
如果猫咪在这个时期所接触的人类或外部刺激过少,长大以后就会因此变得极度怕生内向。最糟的是一旦饲主错过这个社会化时期,也许再也没有任何补救的可能性。
预防措施:
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幼猫在社会化期间熟悉各式各样的外界刺激。
虽然影响猫咪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这种与外界接触的社会经验。
如果饲主错过了社会化期间的学习阶段,可以考虑使用「系统减敏法」和「反制约作用」的手法,重新让猫咪慢慢习惯周遭的环境。所谓系统减敏法指的是让猫咪分阶段去熟悉自己所不擅长应对的刺激,而反制约作用则是设法把猫咪厌恶的刺激转换为喜欢的事物。
例如:若家中爱猫对人类的手感到恐惧,饲主便可以利用刚刚提到的两种方式进行训练,至于具体的实施步骤就如下列所示。不过饲主切记在训练时不可过于急躁,应该将训练过程分为数周甚至是数个月来进行。
如何克服爱猫的恐惧症:
系统减敏法:先从阴影处露出一根手指让猫咪看到→当猫咪习惯以后增加为两根手指→增加至三根→...........→在猫咪的眼前露出整个手掌
反制约作用:用手把好吃的零食往猫咪的附近投掷→投掷点逐渐靠近自己→让猫咪直接从自己的手上接过零食
抚摸性攻击行为
抚摸性攻击行为意指猫咪虽然前一刻还心情很好的接受饲主的抚摸,下一刻却突然翻脸攻击饲主的行为。
目前还无法得知猫咪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有可能是猫咪对饲主的抚摸方式感到不满、要求饲主继续抚摸、睡蒙了、要求饲主停止手上的动作、或是被衣服和毛摩擦以后产生的静电吓到等等。
预防措施:
预防抚摸性攻击行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学会观察猫咪的表情。
猫咪发呆或失神的时候耳朵会往前靠,眼睛则会呈现半开状态。
但只要觉得不爽或不舒服,耳朵就会往旁边伸直,瞳孔扩大,表现出一幅恶魔般的脸孔。
一旦爱猫出现这个表情,建议饲主马上离开猫咪的身边。猫的集中力最多只有约20分钟左右,只要时间一到,建议饲主马上停止与猫咪间的身体接触
疾病性攻击行为
疾病性攻击行为是一种因疾病而引起的攻击。
通常会影响猫咪攻击行为的疾病包括甲状腺机能低下症、脑瘤、视觉或听觉障碍等等。由于患有视觉或听觉问题的猫无法轻易辨识周遭环境的状况,因此非常容易受到惊吓。
预防措施:
饲主应该从平日就多检查爱猫的身体状况,以便尽早发现任何患病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