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性攻击行为
这是当报酬和攻击行为进行连结以后所产生的咬伤或抓伤。
例如:某人不厌其烦地拉扯猫咪的尾巴,却在猫咪使出猫拳后停止了这样的行为。猫咪便会认为攻击对方能够去除让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物,因而强化了只要不爽就攻击的行为模式,甚至造成猫咪日后随意攻击任何想要抚摸自己的手。
这种为了逃避厌恶的事物而引发某个特定动作的现象叫作回避制约,经常能在动物们的身上看见。
预防措施:
预防学习性攻击行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避免使用人类的身体部位作为猫咪的玩具。
如果让猫咪将咬伤或抓伤人类的手与「快乐」的情感做连结,就有可能会教育出一只具有攻击性的猫。
所以大家在陪猫咪玩耍时千万要记得使用专用的玩具,不要使猫咪觉得手也是玩具的一种。
游戏性攻击行为
游戏性攻击行为通常出现在猫咪们的玩耍行为中。
猫的玩耍行为原本就可以分为与兄弟姊妹进行的「社会性玩耍」和自己单独进行的单独玩耍,前者会在幼猫出生后的第4到第7周看见,而后者则会出现在第8到第14周龄的时候。
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猫咪的社会性玩耍,因为猫咪会透过与兄弟间的玩耍学习到如果被爪子外露的拳头打到会非常地痛、用多少的力道会咬伤别人等等。调查中就观察到比起常和兄弟姊妹玩耍的猫,社会性玩耍少的幼猫咬人的频率较高,且咬合的力道也较为强烈。
由此可见,社会性玩耍可说是扮演了教导猫咪如何抑制攻击行为的重要角色。
预防措施:
饲主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猫咪在幼猫群中学习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所谓抑制攻击行为指的是猫咪在向对手施加攻击时会有所自制,不至于让对方承受足以致命的重伤这一点。
如果幼猫拥有其他兄弟姊妹,饲主无须多做什么,猫咪自然而然就会透过游戏学习如何收敛自己的攻击行为。
没有兄妹的话,母猫便会成为幼猫的游戏玩伴,完成教育的工作。至于没有兄妹也没有母猫的情况,建议饲主可以和一些家中有养幼猫的饲主商量一下,让爱猫多与其他年纪相近的猫咪相处,进行游戏。只是饲主有必要小心留意,防止爱猫因此得到寄生虫或传染病。
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用手和幼猫玩耍。
因为一旦饲主让猫咪认为人类的手等于玩具,那么长大后的猫就很有可能会对人类的手展开攻击。所以饲主在与猫咪玩耍时,切记不可将人类的身体部位或日常用品当成玩具使用。
此外,游戏量不足的猫咪也会为了发泄体内所累积的压力而对人类的脚等部位展开攻击。
由于猫是完全的肉食主义者,无论空腹与否都习惯对猎物进行狩猎,因此饲主应该尽量和猫咪玩耍,借此来消磨掉猫咪的狩猎本能,避免爱猫因运动量不足而产生压力。